分享好友 文化首页 频道列表

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艺术手法研究

2014-12-08 09:338700
       中国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历史悠久,现存的江南古典园林有不少竹子造景的成功例子,如留园的“碧梧栖凤”、拙政园的“海棠春坞”、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沧浪亭的“倚玉轩”以及个园的“春山”等等。然而有关竹子造景艺术手法的系统总结却寥若晨星。直到明末清初才出现了有关园林的理论著作,其中竹子造景的论述也较少,代表性著作有明代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以及清代李渔的《一家言》(又名《闲情偶寄》)等等。在陈继儒的《岩栖幽事》和《太平清话》、林有麟的《家园石谱》、居隆的《考盘余录》和《山斋清闲供筏》、沈浮的《浮生六记》、李斗的《扬州画肪录》中也有一些片断。总结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艺术手法,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对于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古典园林竹子造景艺术手法

       1. 1竹里通幽 

       竹里通幽艺术手法指古典园林中竹林景观的营造。计成在《园冶》之“园说”中勾勒的理想景观是:“梧荫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结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障锦山屏,列千里之耸翠,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竹林中搭一茅屋,养心畅情。同时在《园冶》之“相地篇”中亦多次提及竹林景观,如“竹坞寻幽,醉心即是。轩检高爽,窗户虚邻;纳干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竹里通幽包括竹林的静观和动观两方面。关于竹林的静观,最负盛名者当屈绸川别业的竹里馆,诗人“独坐幽望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宋相照”,尽情享受竹林的静观之美。《园冶》中的结茅竹里即属此类处理,掩映于竹林深处的茅屋既是赏景的佳处,又极富返朴归真的野趣。竹林的动观处理则主要体现在曲径通幽的动态空间序列,竹林小径为求含蓄深邃,总是忌直求曲,忌宽求窄。《园冶》关于园路的论述都强调曲径,如“路径盘而长、不妨偏径,顿置婉转”等等。古典园林竹里通幽的典范之作当属杭州西湖小瀛洲的曲径通幽。 

       曲径通幽位于三潭印月的东北部,人口是风格别致的隔墙漏亩,月洞门上匠额系康有为手书的“曲径通幽”。竹径两旁临水,长约50m,宽1.5m。竹种以刚竹为主,高度2.5m左右,游人漫步小径,感觉清静幽闭,看不到堤外水面。沿小径两侧是十大功劳绿篱,沿阶草镶边,刚竹林外围配置了乌相和重阳木,形成富有季相变化的人工群落。特别是竹径在乎面处理上采取了三种曲度,两端曲度大,中间曲度小,站在一端看不到另一端,使人感到含蓄深邃,体会“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园林意境。竹径的尽头展现出一片开敞虚旷的草坪,营造出符合奥旷交替的园林审美空间。

       1.2移竹当窗 

       移竹当窗的本义是窗前种竹,该文特指竹子景观的框景处理,通过各式取景框欣赏竹景,恰似一幅图画嵌于框中。框景的手法最早见于《一家言》,李渔在“居室部”窗栏一节中指出:“借景之法乃四面皆实独虚其中而为便面之形”,这就是所谓框景的作法,又称“尺幅窗”、“无心画”。移竹当窗的手法把被一空间的景物引入此一空间,具有空间渗透的性质,有助于增加园林空间的层次感。 

       《园冶》对移竹当窗的深远意境有精辟论述:“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拢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移竹当窗以窗外竹景为画心,几竿修竹顿生万顷竹林之画意,“见其物小而蕴大,有须弥芥子之义,尽日坐观,不忍合船”(李渔《一家言 居室部》),起到小中见大、壶中天地的效果。同时由于隔着一重层次看,空间相互渗透产生幽远的意境。

       移竹当窗形成的框景画面不是静止不变的,随着欣赏者位置的变动,竹子景观随之处于相对位移的变化之中,这与西方近代建筑理论所推祟的“流动空间”学说不谋而合c3I。倘若连续地设置若干窗口,游人通过一系列窗口欣赏窗外竹景,随着视点的移动,竹景时隐时现,忽明忽暗,同时画面亦呈现一定的连续性,具有明显的韵律节奏感。 

       关于取景框的形式,《园冶》中讲“制式新番,裁除旧套”。移竹当窗的取景框除窗洞外,还包括各式门洞、漏窗及其它建筑围合空间,如由挂落、美人靠和柱围合而成的取景框。从虚实关系上讲,窗洞门洞为虚,白粉墙为实,漏窗介于两者之间,可看作半虚半实的要素,起过渡和调和作用。杭州西湖小瀛洲的园墙辟有漏窗,透过图案精美的漏窗欣赏窗外竹林,若隐若现,虚实相生,增大了景深,丰富了园林空间的层次感。

       1.3 粉墙竹影 

       粉墙竹影指将竹子配置于白粉墙前组合成景的艺术手法,恰似以白壁粉墙为纸,婆婆竹影为绘的墨竹图。由于江南园林的墙垣多为白粉墙,故该艺术手法应用广泛。粉墙竹影是传统绘画艺术写意手法在竹子造景中的体现。“藉以粉壁为纸仿古人笔意,桓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中游也”(计成《园冶 掇山》)。白粉墙前几竿修竹,竹子在白色背景的衬托下益显青翠,同时细腻光滑的竹竿极易与平整光洁的白粉墙通过微差取得质感上的协调统一。倘若适当点缀几方山石,则使画面更加古朴雅致。

       1.4 竹石小品 

       竹石小品指竹子与奇蜂怪石通过艺术构图,组合成景。古人对竹石的喜爱源自古典园林一个基本美学观念,即“自然的人格化”。庄子提出“乘物以游心”就是相信物我之间可以相互交融,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古典园林植物造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I。唐代白居易不仅居必种竹,而且对山石情有独钟,诗人在宅园的竹林中散点奇石,“上有青青竹,竹间多白石”、“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向我如有情,依然看不足”(白居易6Jh窗竹石))。白居易爱竹赏石的园林思想对后代园林竹石配置的兴起具有一定的启承意义。 

       宋代文人爱石成癖更甚于唐代。米带每得奇石,必衣冠拜之呼为“石兄”。苏拭因爱竹癖石而创立了以竹、石为主体的画体,竹石画体的流行大大推动了文人园林中竹石配置的应用。清代郑板桥的爱竹癖石之情发挥到了极致,诗人在一首题画诗中对竹石小品的意境作了精彩描绘:“十笛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不多,其费亦不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难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诗人与竹石情感交融、物我两忘,表达了人情与天籁共鸣的感受。 

       竹石小品在古典园林中常常作为点缀,布置于廊隅墙角,既可独立成景,又可遮挡、缓解角隅的生硬线条。庭院中的天井或“哑巴院”,空间封闭压抑,配以竹石小品,“观庭中一树可想见于林,对盆里一拳,亦度知五岳,使人在有限的空间里感受到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 竹和石是个园的两大特色,个园的四季假山都配置了不同的竹种。春景位于今园人口处,由刚竹和石笋为主,背景是白壁粉墙,仿佛粉墙为纸、竹石为绘的雨后春笋图,特别是春天发笋之际,竹笋石笋相映成趣,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夏景由柔美纤巧的水竹与玲珑剔透的太湖石组合成景,配以紫额、广玉兰等,渲染出夏季的清丽秀美;秋景是全园的高潮,以大明竹配置黄石,加之红枫等秋色叶树种,营造出萧瑟的秋日景象;冬山由宣石叠掇,配桓斑竹和蜡梅,“斑竹一枝干滴泪,竹晕斑斑点泪光”,悲凉凄苦之感油然而生。同时斑竹、蜡梅与邻近秋景区的黑松创造出“岁寒三友”的园林意境。

       1 小结 

       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艺术手法是一个有机整体,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如“竹石小品”置于白粉墙前即成“粉墙竹影”,收之于取景框则是“移竹当窗”。分析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艺术手法是为了现代园林竹子景观设计,“竹里通幽”、“竹石小品”依然适用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移竹当窗”、“粉墙竹影”则主要适合借鉴于面积较小的园林空间,如宾馆内、外庭园,盆景园等“园中园”。在风景竹林郊野旅游地和其它城市园林空间中,亦可根据总体布局的需要营造一些“移竹当窗”、“粉墙竹影”的竹子景观。总之,对古典园林竹子造景艺术手法的借鉴应因地制宜、“景到随机”。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借助CRISPR技术构建首个人类完全单倍体细胞系
来自奥地利的一个科学家小组构建出了第一个完全的人类单倍体细胞系每个细胞均只包含23条染色体的单个副本。为了生成这些细胞,

0评论2014-12-08798

Oncogene:染色体不稳定有助癌细胞抵抗化疗药物
阿德莱德大学研究发现癌细胞可能特别容易发生代谢应激,这就有助于在不伤害正常细胞的情况下开发新的靶向治疗。 研究人员发

0评论2014-12-08748

中国文化历史与园林景观设计
  生活在当今的人们,其实很难评判现今所做作品的价值,毕竟离我们越来越近的事物,越难判断哪些会是持续的辉煌,而哪些又仅仅

0评论2014-12-08761

北方园林的自然特点
  这一地域在太行山以东,燕山长城以南,拥有广阔的华北平原、山东平原。河北地区北、西、南三面围山,东为大海,中为平原,华

0评论2014-12-08795

中国古典园林探索——解密古典园林
一、筑山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0评论2014-12-06790

中式、日式、美式、德式——庭院美景比较
  随着居住水平的日渐提高,一些京城人开始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私人庭院。但在私人庭院塑造方面,目前国内还是一个空白点,专业的

0评论2014-12-06766

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别名:五谷帝仙,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继伏羲以后,神农氏是又一个对中华民族颇多贡献的传奇人物。他发明了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因以火德王,又称炎帝,然而关于神农氏是否就是炎帝这个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中文名: 神农氏 外文名: Patron of Agriculture 别名: 炎帝 国籍: 中国 民族: 华夏 出生地: 烈山(今湖北省厉山镇九龙山) 职业: 部落首领 主要成就: 发明农业、医药 诞辰: 农历四月二十六日 称号: 神帝 体质:

0评论2013-05-22998

鹌鹑的营养价值
鹌鹑,又名赤钨、红面鹌鹑,古称鹑鸟、宛鹑、奔鹑,属乌纲,雉科动物。鹌鹑肉质鲜美,含脂肪少,食而不腻,素有动物人参之称。鹌

0评论2013-01-221007